最近幾個月,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漲瘋了,很多同學問,未來還會不會繼續漲,要不要換點美元。
在網上,有些內容是很敏感的,聊多了容易被請去喝茶,比如民族、宗教、人口、債務、時政、沒有定論的歷史問題…
匯率也是其中之一。
所以我們簡單聊幾句,盡量陳述事實,不越界。
就從央行今天調整遠期售匯業務的風險準備金說起吧。
我從人民銀行官網截了個屏,大家直接看原文。
發文中有三個關鍵詞,我們分別說一說。
1、遠期售匯業務
舉個例子。
經過幾個月的升值,現在6.6人民幣就能換1美元。
如果我半年后有購匯需求,怕人民幣跌回7,那就和銀行約定好,無論匯率漲跌,半年后仍然可以按6.6:1換美元。
金融市場最值錢的就是確定性。
這個約定鎖定了外匯成本,對很多涉及外匯的企業,簡直爽歪歪。
半年后,匯率真的跌回7,我如約找銀行按6.6購匯,那么問題就來了:
銀行是不是被割韭,虧了6%?
銀行當然不是傻子,肯定也不想承擔這段時間的匯率波動風險。
所以每賣出一筆遠期外匯,就馬上把外匯買回來,等著買方未來履約。
總結一下,遠期售匯業務分三步:
1)客戶向銀行買遠期外匯;
2)銀行去市場買現貨外匯;
3)未來某一天,客戶找銀行,按約定匯率購匯;
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里面的坑?
上面的第2步,如果成交量很大,會干擾當前匯率。
811匯改后,央行覺得這個外匯業務需要用看不見的手控制一下,于是就有了外匯風險準備金。
2、外匯風險準備金
我們繼續舉例子。
銀行每成交一筆遠期外匯,央行都會抽成。抽成的錢暫時由央行保管,過了一定期限后,再解凍還給銀行。
之前抽成比例是20%。銀行賣出200億,就要上交20億。
銀行做的是錢生錢的生意,憑空上交這么多錢,遠期售匯的業務就會被抑制。
外匯風險準備金,等于給匯率加了剎車和油門。
人民幣貶值,就踩一腳油門(上調準備金)。
人民幣升值,就踩一腳剎車(下調準備金)。
3、合理均衡
我們先回顧下,風險準備金在歷史上的兩次調整。
2017年,國內歌舞升平,大A股走出白馬牛的行情,匯率從6.95開始升值到6.5的時候,風險準備金被下調到0。
此后匯率經過一波反彈,繼續升值到了6.27才停下來。
2018年,和美國貿易摩擦,匯率從6.27貶值到6.8的時候,風險準備金被上調到20%,之后匯率一直貶值到6.95才止住。
每次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時,匯率都不一樣。
在這次的發文中提到一個詞,叫“合理均衡”。
什么是“合理均衡”的匯率,沒人知道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超出合理均衡的位置,央行就會不能忍,就會出手干預。
不過,歷史告訴我們,匯率有很強的慣性,往往行情還要持續一段時間,才會調頭。
所以,接下來的劇本,你們應該很清楚了。
以上這些,是能討論的范圍。至于為什么會走到現在的位置,有人說川普放水,有人說我們疫情得到控制,還有不少陰謀論,我們胡亂說容易越界,就不聊了。